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新闻

长江学者对话青年教师: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“培根铸魂”青年教师成长学术沙龙第一期成功举办

来源: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发表时间:2021-05-18点击:

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讯(通讯员 唐慧颖 李海顺;摄影 徐婷婷)5月17日,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“培根铸魂”青年教师成长学术沙龙第一期在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。本次沙龙特邀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中国人民大学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特聘教授刘建军,与学院青年教师对话“如何做好学术研究”。青年教师成长学术沙龙采取访谈式进行,由公司党委书记孙永祥主持,学院青年教师和部分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活动,与会人员围坐在访谈嘉宾周围。

 

孙永祥隆重介绍了主讲嘉宾。他指出,学院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,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。邀请长江学者与青年教师对话、指导,打造“培根铸魂”青年教师成长沙龙活动是助力青年教师的关键一步,也是学院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。

主持人从本次活动主题入手,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: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工作,对今天在座的青年教师意味着什么?嘉宾刘建军从立德树人角度、理想信念角度和文化角度三方面进行解读,他指出,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,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一定意义上说,“培根铸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;“德”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扣子,这里面有价值观问题、理想信念问题、思想道德问题等,“根”、“魂”其实都在象征性地强调“德”当中更加重要的一个大本、大源;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“根”,学习马克思主义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的“魂”。他强调,“培根铸魂”对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而言都非常重要,在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开展教学、科研等工作的根本性前提是,我们自身的心灵和马克思主义匹配度的问题,在做学术研究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精神境界问题。我们要真学习、真信仰、真践行马克思主义,使心灵世界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相匹配。

 

随后,主持人结合嘉宾的解读,进一步指出青年教师以及在座的博士生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,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,确实首先要明确作为马院人的使命,要有坚定的信仰,明确的奋斗目标。

于是,主持人提出第二个问题:大家都知道您是研究信仰问题的专家,能否谈谈您在信仰研究方面的经过?

嘉宾刘建军回顾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战争话题,也因自己姓名中有“建军”二字,对军人有特殊的情感,对信仰有了一些认识,特别上大学后,正是改革开放初期,基于当时社会出现信仰危机等现实的思考,后来确定将《论信仰的两个基本要素》作为硕士论文选题。留校工作后,因为工作岗位和教学需要,社会思潮是研究内容之一。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博士生,对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,并以《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基础》作为博士毕业论文进行研究。经过认真深入的研究,形成了一些学术成果,有专家给予了我对此问题研究是“入木三分”的评价,这样高度肯定和好评,进一步提高了学术自信。他谈到,我们作研究,往往是显性加上无意识的结合,事实上,开展学术研究,不仅是理性和感性的问题,而是全身心的问题。信仰涉及的是人的心灵世界,开展研究时,首先在潜意识里要对这个问题有所认同,遵从内心世界,自己有时是将思考感悟上升为一种理论成果、学术成果。近年来,自己一直思考为学界留下来什么?计划根据长期研究成果的积累,围绕信仰问题继续深入研究,并已经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协议,拟出版多卷本著作,包括《信仰论》《信仰史》《信仰学术史》等,并争取以多语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发行。刘建军认为,信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,也是现实中的一个重大问题。

主持人结合嘉宾的讲述,指出作为青年教师,要有问题意识,要在确定研究内容时,确实是有着自己内心的认可,确定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,是真问题。

接下来,主持人又提问,围绕刘建军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中的新观点、新思想;围绕学界流传着刘建军的一句话,“思想政治教育家的境界是:思想家的深度、政治家的高度、教育家的温度”。

同时,还就前期在青年教师中收集的部分问题,现场向嘉宾提问。

 

其中在谈到选题怎么来?嘉宾指出:有的是直接来自现实。比如自己所写文章《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微循环》,是自己受邀赴上海参加会议途中的交通问题的启发,因为北京堵车和上海不堵车,同样的超大城市,北京马路宽,但小胡同多不让车通行,大学封闭也不让车穿行;而上海主干道同样车多,但大马路和分支路均可通行,车辆进行了合理分流。这事实上是大马路、主渠道超载,微循环不畅。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上,启发了他对思政“主渠道”和“微循环”面临同样问题的思考。在讲到《激活思想》和《用弹性思维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》等文章时,来自生活中的体验,购物刷银行卡时需要先激活问题,怎样激活思想等问题的研究。同样,面对进球弹网等现象,激发了他以弹性思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。嘉宾在讲故事中体现思考逻辑,在谈感悟时彰显问题导向。他强调,选题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,从弹性思维把握问题,应该从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三个维度评价衡量思政学者,达到思想家的深度、政治家的高度和教育家的温度,树立思政学者的自信。

 

在现场与青年教师互动交流环节,针对“青年教师如何实现快速成长?”的提问,刘教授指出首先不要焦虑,之所以焦虑主要是由于压力和没有出口,适度的压力可以有,但不要过于焦虑。要想快速成长,他提到读书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可以叠加,要在写作过程中读书,在写作中来做研究,在写作中收获成长,要早谋划、早动手。关于“在课堂上员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延续至少100年的时间,那么过了100年是否就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问题”,姚金艳老师请教嘉宾如何跟员工回应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”问题,嘉宾认为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站在往回看、补短板的角度,即“补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”,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并从该表述的不断发展进行阐述分析。谭家超老师提问“如何将政治性话语有效转化为学术性阐释”,嘉宾以自己的文章《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》为例,从学理层面把握理想信念如何形成等问题,提出在学习中夯实信仰基础、在思考中把握信仰真谛、在践行中彰显信仰力量、在觉悟中提升信仰境界,进行分析论证,实现了习总书记原话转化为学术论文的过程。熊富标老师提出“如何选取一个持久而有深度的选题,以作为教师发展的学术方向”,张卫老师提出“在研究生思政课时发现理工科员工抬头率不高的问题,请教如何提高思政课课堂的吸引力”,常泓老师提出“如何实现史料的快速归纳以及开展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”展开。

 

到场的博士研究生也积极提问,针对“如何系统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”的问题,刘教授结合《中国共产党人“信仰”概念的历史考察》和《中国共产党人“理想信念”概念的形成史》两篇文章谈到,在概念史梳理的过程中,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理论思维,在理论功底的支撑下进行归纳整合和梳理。

公司工会主席谢从高提出“如何发表学术论文?”这样一个问题,嘉宾给予了耐心而细致的全面解答。

 

孙永祥在总结时充分肯定刘建军教授是一个具有思想家深度、政治家高度和教育家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家。刘建军教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,高屋建瓴、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受益匪浅的精神盛宴,既开阔了学术视野,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。

(审核:孙永祥)

快速通道